退伍军人创业故事丨 林小明和他的育秧“梦”工厂

退伍军人创业故事丨 林小明和他的育秧“梦”工厂

来源:www.fun88.cm    发布时间:2024-02-05 12:34:34

产品介绍

  红色潇湘,薪火相传。循着红色足迹,广大退伍军人在新时代新征程新战场,用一串串坚实脚印,谱写出一曲曲奋斗赞歌,宛如一颗颗星、一盏盏灯、一簇簇火,闪耀在三湘大地,续写着红色华章。红网将陆续推出退伍军人创业故事系列报道。今天,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认识退休再创业的林小明。

  红网时刻新闻8月21日讯(记者 肖也 通讯员 付思佳)金秋8月,正值中稻的收割季节,位于洞口县高沙镇南泥村的旭民农机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里一派繁忙景象,林小明和社员们正将刚收割的稻谷倒入传送带,进行烘干后再加工打包。而不远处就是湖南省最大的智能化、现代化育秧工厂。

  2019年,退休回到南泥村的林小明又拿起了锄头,育秧、插秧、施肥、收割,“虽然我在外工作了几十年,但我骨子里还是个农村人。”可就在他晾晒稻谷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让他大半年的劳作打了水漂。心痛之余,他发现,光靠人力根本没办法与自然抗争,必须要有机械化作业体系。

  有了想法,他找到村里种粮大户刘其民等人,共同创办了洞口县旭民农机机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搞农业!尤其是农业机械化,不懂技术怎么办?学!开弓没有回头箭,凭着在军队锻炼出的一股不服输的坚毅性格,林小明走上了自学之路。“战场上,我连死都不怕,还怕这个!”

  创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一个60岁的老人来说更难,农业又是一个非常考验经验和技术的领域。那段时间,林小明带着笔记本一头“栽”进田里。白天,不管是严寒酷暑,还是烈日寒风,到田间记录真实数据;晚上,反复研读农业机械知识。遇到无法解开的难题疑惑,不是去乡里的农技站求教,就是去县里的农业局请教。

  就这样,不到两年的时间,林小明从一个什么都不知的“门外汉”成为了农业技术的行家里手。在他运作下,合作社引进大型拖拉机5台,收割机3台,插秧机2台,抛秧机3台,20吨以上谷物烘干机8台,年烘干能力一万吨,全自动大米加工机械2套,建成100吨以上钢架仓库10个,年大米加工能力5千吨。村民们再也用不着担心稻谷被雨淋湿,无处存放的问题。农业机械化的应用提高了效率,也逐渐得到村民们的认可。期间,还流转土地1600余亩,覆盖农户400余户。治理耕地抛荒150余亩,全村得耕地抛荒得到一定效果治理。

  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操作,林小明几乎以一己之力改变了祖祖辈辈在这块土地上的耕种模式,而这种改变还在继续。

  2021年,林小明在县农业局开会,听到了县政府准备打造2000亩双季稻种试验推广基地的消息。当时他脑海里跳出了一个念头,2000亩双季稻光育秧就是大问题,传统的育秧模式肯定不足以满足。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水稻育秧工厂”。在了解到育秧工厂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秧苗靠“天意”才能存活的问题时,他心中萌生了一个梦想——他要在南泥村建一个水稻育秧工厂。

  对于林小明提出建立育秧工厂的想法,一直支持他的社员却提出了质疑,大家一直都是田里撒秧、秧大栽田,何必专门建个育秧工厂?何况育秧工厂建设中面临巨额的资产金额的投入、微薄的利润空间、漫长的回报周期、更为复杂严谨的农业技术问题。

  但军人有军人的倔强。林小明认定的事情,即使再难也要做下去。随后,他去湖南农业大学向唐启源教授请教后,更坚定了他的想法,唐教授告诉他,“不要只盯着眼前的利益,育秧工厂是未来农村的发展趋势。”

  2022年3月20日,一座投资1000万元,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循环式智能育秧工厂在南泥村拔地而起。

  工厂建好了,操控依旧是难题,再次成为“技术员”的林小明感觉压力不小。“都这样一个时间段了,只能向前冲锋了!”水稻生产中育秧是技术上的含金量最高的环节。育秧难,难在对温度、湿度、光照时间的把控上,再智能化的设施在这一些细节上依旧需要精准把控。为了摸透三者之间的关系,用林小明的话来说,“就像当年在战场上攻克敌人的碉堡一样,除了正面硬扛,还要学会迂回包抄。”

  从那时开始,林小明的家人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以前不大看电视的他,突然开始关注天气预报了,而且还边看边做记录,后来才知道,原来他是根据天气的变化,为育秧制订不同的方案。秧苗最适合生长的温度在25°C到35°C之间。冬季寒潮来临,要及时开启大棚内的植物灯,延长光照时间,打开增温器,提高温度;夏季温度高,光照时间长,就要及时开启棚顶的遮阳布,减少光照时间,并喷淋降温。在林小明的反复摸索下,育秧工厂很快进入正轨。

  目前,育秧工厂已经安装自动化育秧设备20套,每批次育出的秧苗可供应4000亩水田使用,年生产能力可保证20000亩水田使用量。村民笑着表示,“现在像做梦一样,以前用板秧育要一根一根的分。现在工厂里育出的秧苗,一根一根的直接插秧,还是机械插秧,脚都不用沾泥。”

  育秧工厂的建立有力地保障了南泥村及周边村的双季稻生产,育秧从此不再需要看老天爷的“脸色”。

  退伍42年,林小明始终没有忘记作为一名军人使命和担当,即使在退休后安享晚年的日子,他依旧奋战在创业的第一线年的时间,他在家乡建起了一个农机机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打造了一个湖南省内最大的育秧工厂。

  在他的努力下,以南泥村为核心的机械化农业种植经济圈已然成型,不仅带动了粮食增产,农户增收,还为当地的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一个“南泥样板”。

  林小明没有停下脚步的意思,他扳着指头算,“我还不到65岁,我还能再干几年,有了现在的技术底子,以后育秧工厂不仅能培育早中晚稻的秧苗,下一步我准备培育油菜秧苗,还有各种花卉。”

 

产品视频

相关产品